您的位置: 首页 >教育科研>教师随笔>详细内容

教师随笔

幼儿告状行为的反思

来源: 徐蒙丹 发布时间:2021-03-10 15:47:14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
案例1:

下午的美工活动中,我给孩子分好了笔和剪刀,这次的活动内容是制作头饰。清清的作画速度比较慢,因为她在画画时喜欢讲话,东张西望的,而坐在前面的小彧早早地制作好了,当他离开位置的时候,一不小心撞了清清的手臂,清清马上质问小彧:“你为什么撞我?” 小彧连忙道歉说:“对不起,我不是故意的。” 清清不听,噘着嘴跑到前面来告诉我:“老师,小彧推我的手,害得我画错了。”一副很难过的样子。

 

案例2:

午饭后,孩子们在进行阅读活动。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同看一本书,有的自己选了一本书独自坐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故事。这时候,岑岑突然很气愤地过来“告状”:“老师,这本书是我先找出来的,言言她不让我看。” 言言也不甘示弱:“书是我先拿到的!”两个人在老师面前争论不休,谁也不肯让谁。我先安定了一下他们的情绪,接着,转过脸来对涵涵说:“上次,你看故事书时,恒恒硬是不给你看,你心里感觉怎么样啊?” 言言想了想说:“觉得很不高兴。”老师趁机说:“那你不让岑岑开心心地看书?” 言言和岑岑听了,商量了一下,决定两个人一起看书,于是她俩就手拉手高高兴兴地坐到小椅子上看书去了。

 

分析:

在第一个案例中,清清想通过告状来求得成人的帮助,从而矫正同伴的不好行为。从这个角度讲,这是孩子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进步。但是,对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告到老师那里,这会引起同伴的敌视,也会削弱独立处理同伴间小纠纷的能力。

而在第二个案例中,岑岑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公正解决纠纷,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。在集体活动中,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和、争夺玩具和书籍等纠纷。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有一方就会告诉老师,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予保护。在活动中通过引导言言反省,并换位思考,相互间要理解、宽容,让孩子不仅要知道别人的想法,还要理解他为什么要有这种想法,让孩子考虑一下他人的行为是否有合理的一面。

 

反思:

不管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,此时教师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,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、不尊重的。老师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态度,除了进一步明确是非对错之外,任何教育都和平时一致,不因孩子告状而发生改变。

喜欢告状,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;另一方面,也是孩子太过于自我的表现。老师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我的关系。通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,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,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。可以组织幼儿通过谈话、讨论等形式,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,让幼儿来想办法解决,从而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,进而减少幼儿告状行为。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、处理问题的策略,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,学会谦让,共同协商等。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总中,对幼儿园进行有目的的训练,可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,培养幼儿的独立性。培养幼儿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,提高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,使他们的独立性不断增强,减少幼儿的违纪行为,各种告状行为自然而然就减少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返回列表
×

用户登录